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莆田二十四中 >> 教学运行 >> 教研活动 >> 正文 > 《议题式教学简论》读后感
《议题式教学简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5-16 浏览次数:次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 林小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20年修订版)》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增强学生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
结合对《议题式教学例论》的学习,我将分别从议题情境、议题选择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强化议题情境的引领性
围绕议题开展探究与学习是两位老师课堂的共同之处: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序列化的活动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学生分组搜集与整理材料,对所选取的材料与学科知识有了更深人的认知;课中, 通过小组活动与师生对话,一方面在教师的点拨下,使思维持久地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内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外化为行为,做到知行合一。黄青老师通过“疫情下的民宿现状”和“秒懂国务院”视频,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理性分析市场变化,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润物无声般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增强政治认同素养;袁琼老师围绕“让‘经典’永流传--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创新?”这一核心议题,将改编的《江雪》和《经典咏流传》带进课堂,“故宫淘宝”、“故宫文创”、“屠呦呦 青蒿素”、作业设计等案例素材,均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服务于核心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议题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议题式教学无疑会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但具体议题的覆盖面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度扩展学科知识,甚至跨学科拓展,大单元教学,明确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表现与应用。这样既能增加教学深度,又能扩展教学广度,有利于学生对社会情境的全面理解。
二、议题选择的取舍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自身多选择既包含课程具体内容、凸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又具有开放性、引领性,体现教学重难点的议题,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任务繁重,无法自觉有效搜集更多素材,因此可适量布置任务不至于对学生日常学习造成负担,重要的是指导、组织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重视学生思辨与生成意识,具备捕捉和运用生成性资源的能力;等等。对于学生而言,既要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又要在课堂活动中准确表达所思所想。
议题应给予学生关注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构建知识,在自觉选择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才能选取有效议题?一方面,议题选取必须充分尊重学情,贴切情境,契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有效思考。两位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必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每堂课均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课堂达成教学目标,是对一个合格课堂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容易出现尊重学生表达意愿与达成教学目标之间的冲突。当两者出现冲突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当学生表达看法时,教师应该如何有效捕捉有效信息并生成知识?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做到了这一点,教师不仅能够高效精准地判断学生所表达的核心观点,而且可以提升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看似简单的教学选择需要教师拥有相当的课堂自信:无论学生课堂上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有何种表现,教师都应从容应对。
书中,从第三章开始,沈老师开始论述议题式教学的组成要素、类型分析、操作原则、支撑条件、课堂架构、评价量表。沈老师一步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从课程的设计到反思,每一步都作出了有价值的阐述。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议题式教学组成要素的阐述,在沈老师的论述中,议题是纽带、情境是载体、活动是路径、任务是旨向。四个要素特征鲜明,作用明确,一下子就给我搭起了关于议题式教学的一个大框架。每个要素在其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达成了“议中学”的目的。让我对议题式教学这一概念有了更明晰的框架。
阅读这本书,我现在还只是浮于表面的,一方面,这些只是纯理论的知识,它只能让我在认知层面有了一个大题的概念,给了我一个工具。另一方面,我还没有一个亲身的实践经验,我还没有使用过这个工具。希望在接下去的教学实践中,我能更多的将这个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去,让我能在实践中摸索如何上好一堂课。